2021年7月19日-20日,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指导,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 、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 、辽宁省人工智能学会四省学会联合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承办,魔据教育主体北京华育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全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教育教学学术研讨会”在哈圆满召开,紧随其后的21-26日“人工智能&大数据专题培训班”也如期举办。

本届研讨会旨在深入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探讨智能类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工程认证、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规划和实验室建设等相关问题,为众多地方高校搭建教学建设与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的平台,推广优秀案例和教学成果,推动人工智能类专业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大会邀请来自全国的十余位专家作了主题报告,紧扣教育部相关要求和精神,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为高校智能类专业的专业申报、课程设置、实验室建设、教学实践、课程思政提供了指导方案和借鉴,同期黑龙江省人工智能学会、吉林省人工智能学会、辽宁省人工智能学会和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发起成立“地方人工智能学会协同发展联盟”,探索有机整合产学研相关资源,营造协同发展生态环境,通过集群效应,推动高校学科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论坛开幕仪式由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系统与生物信息研究所所长冯伟兴主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导、黑龙江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韩纪庆,吉林大学博导、吉林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刘富,鑫联华集团、北京华育兴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建军,分别代表主办方、承办方和协办方致辞,对大会的缘起、目的做了介绍,对大会的重要作用给予高度认可,并决定将大会持续办下去,力求成为最具影响力和落地性的智能类专业教学研讨会品牌。

同时开幕仪式上成功举行“地方人工智能学会协同发展联盟”启动仪式,欢迎各地方人工智能学会、高校、企业共同参与进来,推动人工智能教育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为提高本次大会组织水平,提高参会代表与会效果,本次大会邀请了十多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职教本科、高职多个层次的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深入探讨专业框架体系、专业申报、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课申报、课程思政等相关热点问题。

大会报告环节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首都师范大学王万森教授做了“人工智能类本科专业教育及人才培养的思考”的报告,分享了人工智能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思路,系统性阐述了智能类专业的划分和课程设置要点。哈尔滨工业大学姚鸿勋教授做了“人工智能专业框架体系梳理及思考”的报告,介绍了哈工大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体系,并梳理对比了国内其他一流高校的课程体系。东北大学孙秋野教授和陈东岳教授分别作了“基于新工科的工创人才培养新模式”、““智能+X”新工科专业建设思路与实践”的报告,重点介绍新工科背景下传统学科+智能化改造的思路和模式。

下午黑龙江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刘柏森作了题为“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探索”,介绍了普通高校申报人工智能的经验以及建设心得,哈工大战德臣教授花费一个小时作了“一流课程建设政策解读和申报政策指导”的主题报告,深入浅出的介绍了一流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要点,得到众多高校老师的热烈反应。北京联合大学盛鸿宇教授、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任雪冬教授分别介绍职教本科和高职院校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经验,尤其是盛鸿宇教授从国家政策、职教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内涵、人工智能岗位需求、实践类课程思政多个角度介绍了高职人工智能专业群建设突破点。

随后北京华育兴业科技有限公司王鹏作了题为“人工智能实验室建设的思考”,结合企业合作案例经验、探讨高校人工智能实验室如何定位,如何配置软硬件,如何兼顾教学、实训、竞赛、科研等多种功能需求,引发众多老师的思考和提问。

20号报告环节中,山东工商学院董付国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务处张策处长、青岛科技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刘国柱院长分别作了题为“Python程序设计相关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与混合式教学经验”、“提升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重要举措的基本能力——内涵、要求、举隅与认识”、“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报告,介绍了大数据人工智能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思政方法和以工程认证为抓手推动智能类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经验。另外智谷星图和中科深谷的两位企业专家,从企业视角分别介绍了区块链、机器人领域的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和金课建设等实践经验。

本次会议还设立了两场圆桌论坛,分别对应本科和高职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论坛由黑龙江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王科俊教授主持,讨论了本科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相关困惑、问题和未来展望,同时探讨了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如何定位、课程如何设置以及如何提升高职人工智能、大数据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会议也设置了抽奖环节,奖品全部选择人工智能类相关应用产品,让与会老师进一步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现实生活的影响。

人工智能&大数据专题培训紧随其后如期举行,老师参加完大会后,又进入紧张而充实的学习当中,培训采用高校名师+企业导师的双师模式,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并重,同时老师和学员间还组织了小范围的交流研讨,对于课程开设、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资源建设各抒己见,老师们纷纷表示收获很大,希望举办更多类似的专题培训。